有机定制合成网

上海凯康镁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21-51009326 化合物定制询价
专注化合物定制合成服务

中科院物构所朱起龙课题组 Nanoscale:配体封端法合成铬单原子掺杂的 FeNi-LDH 纳米片阵列用作自支撑 OER 电极

研究背景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载体,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子质量低以及清洁无污染等优势,被认为是缓解能源危机的理想替代能源。在众多的制氢方法中,电解水制氢由于环境友好、产品纯度高以及无碳排放而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制氢方法之一。电解水过程涉及两个半反应,即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然而,其中的析氧反应因动力学缓慢,且涉及到复杂的多电子转移过程,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电解水的整体效率。因此,为提高电解水制氢技术的能量转化效率,开发低成本、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 OER 电催化剂至关重要。

FeNi 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曾被认为是活性最高的 OER 电催化剂之一,一直备受关注。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是一种阴离子型层状化合物,由带正荷的水滑石主体层,用于平衡板层正电荷的层间阴离子和溶剂分子构成。LDH 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活性得益于其自身的几个突出特点:(1)其层状结构容易实现单片层剥离;(2)主体板层的化学组成多样可调;(3)层间离子具有可交换性;(4)与其他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等。然而,原始的 LDH 所具有的 OER 催化活性和电导率仍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其 OER 性能,许多研究工作致力于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改进,如:(1)增加其比表面积,以有效地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2)通过原子掺杂,提高活性位点的固有活性(3)将其与导电基底原位复合,提高导电性与稳定性;(4)调控层间阴离子优化OER性能等。


文章亮点

本文首次通过一种配体封端生长的方法,采用廉价的不锈钢材料(SS)作为金属源和基底,经济高效地制备了铬单原子掺杂的超薄 FeNi-LDH 纳米片阵列自支撑电极(Cr1/FeNi-LDH-SS)。有趣的是,在合成过程中有机多齿配体可作为有效的封端剂来调控 Cr1/FeNi-LDH  的生长,从而形成由超薄纳米片组成的 3D 开放式多孔结构,可以暴露出丰富的活性位点。同时,在酸的刻蚀下,SS 中的 Cr 元素以单原子的形式原位掺杂到 FeNi-LDH 中,用以调节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提高其催化活性。由于独特的纳米结构和单原子 Cr 掺杂,Cr1/FeNi-LDH–SS 电极表现出优异的 OER 性能,当电流密度达 10 和 100 mA cm-2 时,其过电势仅为 202 和 242 mV,且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同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铬单原子掺杂不仅可以增强活性位点的电催化活性,还可以提高催化剂的电导率,使 Cr1/FeNi-LDH 的理论过电势显著降低。该工作为设计廉价而高效的自支撑电催化剂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提供单原子层面的视角探究元素掺杂对 OER 催化性能的影响。


图文解析

示意图 1. Cr1/FeNi-LDH–SS 电极的合成示意图。


电催化剂 Cr1/FeNi-LDH-SS 的制备方法如示意图1所示,将有机多齿配体(2,5- 二羟基对苯二甲酸,H4DOBDC)溶解在 N,N- 二甲基乙酰胺(DMA)和 HCl 的混合溶液中,在其中放置一块酸预处理后的不锈钢 SS,作为金属源和基底,经水热反应后得到 Cr1/FeNi-LDH –SS 自支撑电催化剂,制备过程简便,高效且成本低廉,非常适合宏量制备。

图 1. Cr1/FeNi-LDH-SS 或剥落的 Cr1/FeNi-LDH 的(a)PXRD,(b)SEM,(d)AFM,(e)TEM 和(f–i)EDX 元素映射图。(c)为未添加配体时所制备的 Cr 掺杂的 Cr1/FeNi-LDH-SS 的 SEM 图。(e)中的插图是 Cr1/FeNi-LDH 的 SAED 图。


由图 1b 的 SEM 图可知,在 Cr1/FeNi-LDH-SS 中,相互连接的超薄纳米片垂直生长在 SS 表面上,形成了均匀的 3D 蜂窝状开孔纳米结构。由于 Cr1/FeNi-LDH 纳米片是利用 SS 刻蚀出的金属离子原位生长而得的,因此其可以紧密地固定在 SS 表面,不仅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整体导电性还具有优异的稳定性。经 AFM 表征,该纳米片的平均厚度仅为 1.69 nm(图 1d)。而在不加入配体的情况下,合成的纳米片厚度却高达数十纳米,如图 1c。由此表明配体的加入有助于超薄纳米片阵列结构的形成,该结构易于暴露出丰富的活性位点,提高 OER 性能。同时,EDX 图像显示单原子 Cr 在 Cr1/FeNi-LDH 纳米片中的掺杂是均匀分散的。

图 2. Cr1/FeNi-LDH -SS、Cr2O3 和 Cr 箔的(a)Cr K-edge-XANES 光谱和(b)傅里叶变换 K3-weighted EXAFS 谱图;Cr1/FeNi-LDH-SS 和 FeNi-LDH-SS 的(c)Fe 2p 和(d)Ni 2p XPS 光谱图。


通过 XAFS 表征表明 Cr3+ 原子在 Cr1/FeNi-LDH 中呈现单原子分散状态(图 2a,b)。在 XPS 谱图中,与 FeNi-LDH-SS 相比,Cr1/FeNi-LDH-SS 中 Fe 2p 和 Ni 2p 光谱的结合能都显示出正向偏移,表明 Fe 和 Ni 位点周围的电子密度降低,这应是由于 Cr3+ 单原子的吸电子特性所致。已有研究表明,在 FeNi 基催化剂中,Ni 或 Fe 氧化成高价物质,电子密度降低将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 OER 性能。

图 3. 各电极的 OER 性能:(a)LSV 曲线和(b)实现 10 和 100 mA cm-2 电流密度时的过电位柱状图;(c)Tafel 曲线;(d)相对于扫描速率的电容性 Δj(=ja–jc)曲线;(e)电化学阻抗图(Rs:内阻,Rct:电荷转移电阻,CPE:恒相元件);(f)恒电流稳定性测试曲线。


如图 3 所示,在电化学测试中,Cr1/FeNi-LDH-SS 在各电极中表现出最佳的 OER 活性,仅需要 202 和 242 mV 的超低过电势即可达到 10 和 100 mA cm–2 的电流密度;且具有最低的 Tafel 斜率,表明其 OER 动力学大大增强。由图 3d 可知,Cr1/FeNi-LDH-SS 呈现出最大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进一步证实了超薄纳米片构成的 3D 开放式多孔结构易于暴露出更多活性位点的特点。此外,Cr1/FeNi-LDH-SS 还具有最小的电化学阻抗,电荷转移能力强,以及优异的稳定性。因此,可以说 Cr1/FeNi-LDH-SS 的 OER 活性显著增强得益于具有丰富的活性位点、良好的电荷转移动力学、高导电性的基底和活性中心固有活性的增强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

图 4.(a)FeNi-LDH 和(b)Cr1/FeNi-LDH 在 OER 过程中的结构构型。(c)OER 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图。(d)FeNi-LDH 和 Cr1/FeNi-LDH的总态密度图(TDOS)


密度泛函理论(DFT)+ U 的计算表明,Cr1/FeNi-LDH 中 Cr 的单原子掺杂不仅可以增强活性位点的固有活性,还可以缩小带隙,提高催化剂的电导率,使得 Cr1/FeNi-LDH 的理论过电势与 FeNi-LDH 相比得到显著地降低。

论文信息

  • Ligand-assisted capping growth of self-supporting ultrathin FeNi-LDH nanosheet arrays with atomically dispersed chromium atoms for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water oxidation
    Xiuyuan Xie, Changsheng Cao, Wenbo Wei, Shenghua Zhou, Xin-Tao Wu, and Qi-Long Zhu*(朱起龙,中科院物构所)
    Nanoscale, 2020, 12(10), 5817-5823.
    http://dx.doi.org/10.1039/C9NR10781A



论文通讯作者

朱起龙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2007 年本科毕业于福州大学国家理科化学基地班,2012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2-2017 年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 年 3 月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到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任研究员和课题组长。先后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学者基金(2013年)、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017)、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百人计划”(2017 年)、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项目(2018 年)、福建省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8 年)等。主要从事纳米多孔材料的催化和绿色能源应用研究,包括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碳基材料、金属氧化物等多孔材料用于催化、能源转换与存储等应用。迄今,在 SCI 期刊上发表原创性论文 90 余篇,10 余篇入选ESI高被引(top 1%)和 ESI 热点(top 0.1%)论文,他引 5600 多次,H 因子 33。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 Nat. Rev. Mater.、Chem. Soc. Rev.、Chem、JACS、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CS Energy Lett.、ACS Catal.、Chem. Sci.、Energy Storage Mater. 等高档次杂志期刊上,多篇论文被选为期刊封面或热点论文,并被 MaterialsViews,ChemistryViews,Science Daily,Science Newsline,Nanotechnology Now,R&D 等众多科学媒体作为研究亮点和重要进展来报道。目前主持承担国家,福建省和中科院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


论文第一作者

谢秀媛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朱起龙课题组 2017 级硕士研究生。


有机定制合成网 » 中科院物构所朱起龙课题组 Nanoscale:配体封端法合成铬单原子掺杂的 FeNi-LDH 纳米片阵列用作自支撑 OER 电极

咨询化合物定制合成与纳米材料 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咨询定制合成 购买化合物产品
在线营销
live chat
no cache
Processed in 0.56864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