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靶向降解嵌合体(PROTAC)是一种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靶蛋白的一种新技术,在难成药靶点和耐药靶点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其结构包括三个部分:一个E3连接酶配体和一个靶蛋白配体有一个Linker结构对两者进行连接。PROTAC介导的靶蛋白与E3连接酶形成的三元复合物(E3连接酶:PROTAC:靶蛋白)是其发挥功能的前提。然而,传统PROTAC技术由于组织选择性不高,造成对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以及高浓度下产生的钩子效应(高PROTAC浓度下,形成的三元复合物E3连接酶:PROTAC:靶蛋白的浓度下降,而倾向于形成二元复合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小分子PROTAC通过修饰靶向单元,优化linker以及增加E3连接酶和靶蛋白间协同性来减弱选择性不高和钩子效应的影响,但仍面临开发困难的障碍。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浩研究员、安红维副研究员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万海教授合作,发展了一种肿瘤细胞内原位构建的多肽自组装PROTAC,其原位形成1D拓扑结构,可与E3连接酶与靶蛋白形成中心辐射式蛋白降解网络,以实现靶蛋白浓度依赖的高效降解。
基于课题组前期发展的“体内原位自组装”纳米技术,可实现在体内原位构筑具有可控性、相容性和功能性的纳米拓扑结构。在该项研究中,作者首先构建了可在肿瘤细胞内催化偶联的两个多肽基PROTAC前体分子,在肿瘤细胞高GSH浓度环境下,两前体分子偶联形成PROTAC单体同时加速原位自组装过程,形成线性Nano-PROTAC拓扑结构。 作者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证明,该Nano-PROTAC形成的纤维组装体具有可控靶蛋白和E3连接酶配体间距,使其与多个E3连接酶、靶蛋白结合形成多元复合物(E3连接酶:Nano-PROTAC:靶蛋白)且具有蛋白间相互作用,这是该Nano- PROTAC体系实现抗钩子效应的高效蛋白降解的结构基础。 作者在利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WB) 在EGFR和AR两个靶蛋白中验证了该Nano-PROTAC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可以实现在细胞水平浓度依赖(抵抗传统小分子的钩子效应)、长时间、高效率的靶蛋白降解。 在活体水平上,作者在EGFR和AR两个靶蛋白体系中验证了该Nano-PROTAC设计策略可实现剂量依赖(抵抗传统小分子的钩子效应)的蛋白降解并实现剂量依赖的肿瘤抑制。 综上所述,该多肽自组装PROTAC引入了肿瘤细胞内特异性原位构建的策略,其形成的纳米结构结合E3连接酶、靶蛋白进而形成中心辐射式降解网络,这对于克服传统小分子PROTACs的脱靶副作用和钩子效应具有巨大的潜力。这种多肽自组装PROTAC为PROTACs的精准构建提供了一个可推广的平台,并为推进其临床应用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信息 Nano 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s (PROTACs) with Anti-Hook Effect for Tumor Therapy Ni-Yuan Zhang, Da-Yong Hou, Xing-Jie Hu, Jian-Xiao Liang, Man-Di Wang, Zhang-Zhi Song, Li Yi, Zhi-Jia Wang, Prof. Hong-Wei An, Prof. Wanhai Xu, Prof. Hao Wang 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张薿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研究生侯大勇。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308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