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曹硕
通讯作者:彭博,刘岳峰
通讯单位: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论文DOI:10.1021/acscatal.5c02942
碳化钼由于钼d轨道与碳s,p轨道进行杂化而表现出类贵金属性质,其表现出优异的CO2和H2活化能力,可以应用于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中。碳化钼的形成通常需经历氧化钼高温碳化过程(1100 K),而此过程会使得碳化钼纳米颗粒的团聚,从而降低颗粒的有效利用比表面积。因而,制备同时实现高载量和小粒径的MoCx催化材料是难点。本工作通过将主族元素Al掺入MoO3的晶格,形成一种长程有序的双金属氧化物Al2(MoO4)3,其中Al原子通过氧桥稳定Mo原子(Mo-O-Al键),在碳化过程中表现出与传统MoO3相异的行为:氧化物种开始碳化的温度由501℃降至240℃,碳化路径由非拓扑路径转变为拓扑路径,最终得到负载量为40 wt.%,平均粒径为1 nm的MoCx团簇催化剂。以上结论得到了原位XRD,准原位XPS和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实验证据的支持。40% MoCx@Al2O3催化剂的RWGS反应速率达52.1 μmolCO₂·gMo-1·s-1(400℃),是体相β-Mo2C的2.5倍。
碳化钼的催化特性与其晶体结构和粒径尺寸相关,其精细结构取决于催化前驱体、碳化气氛和反应温度。通过将碳化钼进行负载暴露更多的活性位,可以得到具有优异催化性能的碳化钼纳米催化剂。长期以来,研究者致力于制备高效稳定的负载型碳化钼催化剂,有如下进展:1)当载量低于10%时,通过改变载体种类增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在高温碳化过程中稳定碳化钼纳米粒子,随着载量提升至20%,纳米粒子开始团聚至2nm以上;2)对载体进行表面改性,通过表面官能团或者杂原子的引入与碳化钼形成新的配位环境,更好的锚定碳化钼纳米粒子;3)当负载型碳化钼基催化剂处于CO2/H2反应环境时,CO2所引起的表面吸附氧物种,会导致MoCx纳米粒子发生相变而失活。受以上工作的启发,本文通过Al掺杂制备得到一种双金属氧化物,实现在较低温度(200℃)下通过拓扑途径制备负载型MoCx纳米催化剂。当负载量高达40 wt %时,碳化钼纳米颗粒仍能保持~ 1 nm。在400℃的CO2/H2气氛中反应200h后,催化活性仍能保持 > 90%。
1) 采用Al掺杂自组装策略,通过形成Mo-O-Al键的Al2(MoO4)3前驱体,将催化剂制备的碳化温度从501℃降至240℃,并以MoOxCy为中间体制备得到MoCx@Al2O3纳米催化剂。
2) 通过程序升温实验、原位XRD、准原位XPS和原位TEM等表征技术,探测了从Al2(MoO4)3到MoCx@Al2O3的动态结构演变,证实Al掺杂对碳化路径、表面化学态以及CO2吸附的影响。
3) 实现高载量(40%),小粒径(~1 nm)碳化钼纳米催化剂的合成。

图1. 通过自组装的有序Mo-Al氧化物合成超细MoCx催化剂的流程

图2. 材料结构表征(a)MoO3,40% MoOx@Al2O3和40% MoCx@Al2O3催化剂的XRD;(b)40% MoOx@Al2O3的HR-TEM图像;(c)40% MoOx@Al2O3的中Mo-O-Al氧桥结构示意图;(d,e) 40% MoCx@Al2O3的HAADF-STEM图像、元素和粒度分布

图3. 催化剂性能评价(a)不同温度下40% MoCx@Al2O3、40% MoCx/Al2O3和β-Mo2C催化剂的CO2转化率;(b)不同温度下40% MoCx@Al2O3、40% MoCx/Al2O3和β-Mo2C催化剂的RWGS速率和CO选择性;(c)不同负载量x% MoCx@Al2O3催化剂的CO2转化率、RWGS速率和CO选择性(400℃);(d)催化剂稳定性测试(40% MoCx@Al2O3)

图4. 程序升温碳化过程中催化剂结构的动态演变

图5. 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ETEM)监测材料碳化过程的结构演变
我们开发了一种引入Al原子来改变金属氧化物前驱体中Mo的配位环境和化学状态的策略,从而制备出同时实现高载量和小粒径的MoCx催化剂(40 wt%,1 nm),并通过一系列原位技术手段(原位XRD、XPS和TEM)阐明了渗碳过程中Mo物种的动态结构演变,包括晶相转变、表面化学状态和形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Al2(MoO4)3双金属氧化物在低温(200℃)下同时进行还原和表面碳化,随后在400℃相变为结晶性较差的MoOxCy中间体,最终通过高温渗碳过程得到α-MoCx(fcc)催化剂。该催化剂对CO2加氢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与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