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催化的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SMC)反应是构建C-C键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传统的SMC反应体系需要外加碱促进转金属化过程,易引发各种副反应(如亲电试剂脱卤、亲核试剂脱硼、官能团分解等),限制了其在天然产物、药物及生物大分子等复杂分子修饰中的应用。尽管目前已有部分无碱SMC反应体系报道,但通常需高温或特殊的反应底物,普适性较差。
近日,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黄辉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史钦钦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Kendall N. Houk院士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亲电取代转金属(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Transmetalation, EST)机理的通用无碱SMC反应。该策略利用稳定,容易合成的芳基亲电试剂(Ar-X, X = TT⁺, SMe2+, OTf)氧化加成生成稳定的阳离子中间体[Ar–MII–L2]⁺(M = Pd 或 Ni),随后通过亲电取代而非传统四元环过渡态实现转金属化,避免了碱的使用,DFT计算证实转金属化能垒较低,且13C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实验与理论结果高度吻合。该反应体系适用于含羟基、酯基、醛基等敏感官能团的100余种底物,展现出优异的官能团兼容性和普适性。方法成功应用于多种药物分子修饰和功能材料合成,在合成效率和底物适用范围上均优于现有报道。

图1. 无碱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的发展历程。

图2. 反应条件优化。

图3. 反应机理研究。

图4. DFT理论计算和13C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研究。

图5. 底物范围研究。

图6. 合成应用与比较。
团队开发的通用无碱的 Suzuki–Miyaura 交叉偶联反应,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首次证实了“亲电取代转金属”新路径,并分离表征了稳定的阳离子型PdII/NiII 中间体。该方法突破了传统反应对碱的依赖,进一步扩展了底物范围,可成功用于复杂药物、天然产物及功能材料的后修饰与合成,为构筑C–C键提供了绿色、高效的新工具。
论文信息
General Base-Free Suzuki-Miyaura Cross-Coupling Reaction via 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Transmetalation
Meng Zhang, Jing-Ran Shan, Yuke Xie, Lanen Wei, Prof. Haigen Xiong, Ge-Ning Xie, Prof. Ting Qi, Prof. Qinqin Shi, Prof. K. N. Houk, Prof. Hui Huang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5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