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动植物和各种生命形式中,与生命相关的多样性手性分子结构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以碳为中心的手性化学也是化学、材料和药学领域等相关的前沿科学。然而,由于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基于有机硅分子的手性源,与碳手性中心的构建相比,合成含硅手性中心的有机硅化合物任务艰巨。合成高对映选择性的硅手性中心硅烷仍非易事,极大地限制了含硅手性中心物质在材料及药物中的应用,难以与碳系手性分子相比肩,因而也具有极大的研究空间。
近期,徐利文课题组设计了一类硅氢桥连双炔化合物,并利用分子内硅氢加成反应来构建含硅五元环。与传统的硅氢加成反应不同的是,该类硅氢加成需要以反式加成模式才有可能发生,而传统的过渡金属催化很难用于反式硅氢加成反应,因此对催化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题组在评价过渡金属催化体系及优化反应条件的初步研究中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化手性单膦或双膦配体难以获得理想的立体选择性,而课题组自主设计开发的含有手性醇和酚基官能团的膦配体Ar-BINMOL-Phos在铑催化该类反应中表现出突出的立体选择性诱导能力,经过对其反应参数的细致优化,最终发现在催化量的叔丁醇钾促进下,可形成有效的手性铑催化体系并获得理想的立体选择性,可适用于结构多样性的硅氢桥连二炔并表现出优异的反应性能,充分显示出多官能化膦配体Ar-BINMOL-Phos在铑催化硅氢加成反应中的独特优势。
徐利文,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实验室主任,浙江省有机硅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不对称催化、有机硅化学及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得到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杰青、重点项目的持续支持,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ACS Cat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研究成果已被他人累计引用超4000次,H因子为38。获得包括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和The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15年度)等。先后受邀担任Green Synthesis & Catalysis、《有机化学》等多家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