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Amit Akhuliong>
通讯作者:Moloy Sarkar
通讯单位: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India
研究内容:
为了了解牛血清白蛋白(BSA)与铜纳米团簇(CuNCs)的相互作用机理,制备了三种不同类型的Cu纳米团簇,它们具有不同的表面配体,即单宁酸(TA)、壳聚糖和半胱氨酸(Cys)。在整体平均水平和单分子水平上进行蛋白质(BSA)缺失和存在的研究。有意识地选择不同表面配体覆盖的CuNCs,以便清楚地了解表面配体在整个蛋白-团簇相互作用中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寻找这些CuNCs是否可以在不形成蛋白冠的情况下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途径,当它们暴露在生物液体中时,在相对较大的纳米颗粒中已经观察到。ζ-电位和ITC测量数据的荧光分析清楚地表明,存在CuNCs的BSA蛋白没有达到结合化学计量(BSA/CuNCs > 1),这是蛋白质冠形成所必需的条件。荧光相关光谱(FCS)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热力学计算表明,CuNCs表面配体在蛋白-团簇的结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改变这一过程的模式和热力学。具体来说,数据表明BSA与TA-CuNCs和壳聚糖- CuNCs的结合遵循两种类型的结合模式;然而,与Cys-CuNCs相同的是,只有一种绑定模式。圆二色性(CD)测量表明,BSA的基本结构在CuNCs存在时几乎没有改变。本研究的结果有望鼓励和促进NCs在生物应用中的更好应用。
要点一:
要点二:
本文示意图
示意图1:a) BSA折叠形式的三维结构,本研究使用的三种配体的化学结构:(b)壳聚糖,(c)半胱氨酸,(d)单宁酸。
图1:(a-c) TA-CuNCs、壳聚糖- CuNCs和Cys-CuNCs在BSA逐渐加入时的发射光谱。(d-f) TA-CuNCs、壳聚糖- CuNCs和Cys-CuNCs分别与BSA的Benesi Hildebrand双互反图。
图2: 随着BSA浓度的增加,(a) TA-CuNCs、(b)壳聚糖- CuNCs和(c) Cys-CuNCs的归一化自相关曲线。(CuNCs浓度为30 nM, BSA浓度为0 ~ 150 nM)
示意图2:(a)“蛋白质冠”和(b)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图3:(a−c)逐渐加入TA-CuNCs、壳聚糖-CuNCs和Cys-CuNCs后BSA蛋白的荧光发射光谱(λex = 280 nm)。(d - f) TA-CuNCs、壳聚糖-CuNCs和Cys-capped CuNCs在pH为7.4时对BSA蛋白猝灭的Stern - Volmer图。
图4:双对数图显示(a) [TA-CuNCs], (b)[壳聚糖- cuncs]和(c) [Cys-CuNCs]在298 K与BSA结合。实线表示模拟拟合线。
图5:(a) TA-CuNCs, (b)壳聚糖- CuNCs和(c) Cys-CuNCs在pH为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298 K时转化为BSA的ITC滴定曲线。(上)每一个峰的滴定量和(下)积分热的原始数据(绿点),以及相应的非线性回归图(粉红线)。
图6:同步荧光光谱的BSA (a)浓度的增加TA-CuNCs, Chitosan-CuNCs (b)和(c) Cys-CuNCs在298 k(上)光谱波长偏移量60 nm和抵消(底部)光谱波长的15 nm (BSA浓度和CuNCs的浓度分别为 5和0−6μM)。
图7:2 μM BSA(在pH 7.4的10 mM磷酸盐缓冲液中)在无TA-CuNCs, (b)壳聚糖- CuNCs和(c) Cys-CuNCs的存在下的远紫外CD光谱。
参考文献
Akhuli, A.; Chakraborty, D.; Agrawal, A. K.; Sarkar, M., Probing the Interaction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with Copper Nanoclusters: Realization of Binding Pathway Different from Protein Corona. Langmuir 2021, 37 (5), 1823-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