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方东、易健宏教授课题组近日报道了分别通过原位还原和氧化在氧化亚硅(SiO)表面引入铜(Cu)包覆和聚吡咯(PPy)包覆的新策略。利用铜和聚吡咯优异的的导电性,增强了电子和Li+的传输,并且有效抑制了活性物质与电解质之间的不断SEI形成副反应,使氧化亚硅展现出优异的循环和倍率性能。
图1 SiO/Cu和SiO/PPy制备过程示意图 图2电极的恒电流间歇滴定曲线和Li+扩散系数。A. SiO、SiO/Cu-1和SiO/Cu-2电极。B. SiO、SiO/PPy-1和SiO/PPy-2电极。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设备和电动汽车。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常用的负极材料是石墨,其较低的理论比容量(Li6C为372 mAh g-1)已经不能满足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大规模储能系统的需求,严重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在众多有前景的负极材料中,SiO由于较高的理论比容量(2400 mAh g-1)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但是它低的电导率、活性物质与电解质持续的不可逆副反应导致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重复破坏和再建,进一步造成电解液的持续消耗阻碍了它的实际应用。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方东、易健宏课题组采用原位还原法,将放电后的SiO粉末放入含有Cu2+的溶液中原位还原沉积Cu颗粒,电势产生的静电斥力使SiO粉末在溶液中均匀分散,在溶液中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具有多个成核点。Cu在SiO表面的均匀分布形成了连续的导电网络,使SiO纳米颗粒紧密相连,有利于增强电子和Li+的扩散。通过相似的充电原位氧化法在SiO粉末表面形成柔性PPy导电层可以有效地缓解体积膨胀,阻止SiO粉末与电解质之间持续的副反应。恒电流间歇滴定计算表明(图2),Cu和PPy涂层可以有效增强Li+的扩散动力学,有利于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和Li+的转移。与其它方法相比,原位还原/氧化包覆策略厚度可控、包覆层均匀一致,为高性能硅基阳极的开发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全新思路。 论文信息 Boosting the Cell Performance of the SiO/Cu and SiO/PPy Anodes via In-Situ Reduction/Oxidation Coating Strategies Tan Luo, Prof. Yanyun Che, Xingjie Lu, Guifang Wang, Prof. Jinming Cai, Prof. Jianchen Lu, Prof. Jianhong Yi, Prof. Dong Fang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 DOI: 10.1002/chem.20230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