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开发安全环保的储能技术成为当务之急。水系锌离子电池因使用水基电解液和储量丰富的锌金属,被视为极具潜力的绿色储能方案。然而,这类电池在极端温度下表现不佳:低温时电解液结冰导致电池“罢工”,高温时电极/电解液界面副反应又引发失效,严重限制了实际应用。传统改进方案如高浓度盐电解液、有机-水混合电解液或凝胶电解质虽能缓解部分问题,却往往顾此失彼——或牺牲动力学,或降低充放电效率。例如,某些方案虽耐低温,但高温下会腐蚀电极;而另一些方案虽提升稳定性,却因离子电导率过低拖慢反应速度。更棘手的是,这些改进通常只能针对单一温度场景,难以满足日常使用中冬夏温差带来的严苛要求。 近日,湖南大学朱智强教授团队独辟蹊径,从自然界的生物材料中找到了突破口。他们发现,蚕丝中的丝素蛋白具有独特的双亲特性(亲水/亲锌),既能与水分子互动,又能与锌离子结合。将微量丝素蛋白(每升电解液仅添加6克)融入高浓度氯化锌电解液后,实现了水系锌电池在−60 °C至60 °C宽温域范围内稳定性与反应动力学的协同提升。丝素蛋白通过重构水分子氢键网络并参与Zn2+配位,有效降低电解液粘度,并抑制副反应;此外,丝素蛋白通过相转变同时在正、负极表面形成双亲性保护层,增强电极润湿性,促进锌均匀沉积,并抑制正极溶解。 实验显示,采用该电解液的Zn||Zn对称电池在−60 °C下展现出优异动力学(1 mA cm−2下极化电压仅180 mV),并在60 °C高温条件下保持长效循环稳定性(2 mA cm−2下稳定运行200小时)。此外,该电解液对无机正极(V2O5·nH2O)与有机正极(PANI)均表现出优异的适配性。更令人瞩目的是,团队成功制备出能量密度达72 Wh L−1和锌负极利用率47%的安时级软包电池,在室温下0.5 A g−1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91%,并可在−60 °C至60 °C范围内稳定工作。
图1. 丝素蛋白添加剂的作用机制。
图2. 丝素蛋白调控电解液结构。
图3. 丝素蛋白对锌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图4. 丝素蛋白对全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工作利用丝素蛋白实现“电解液结构+电解液/电极界面”协同优化,成功开发出宽温域 (−60 °C至60 °C)下适用的新型电解液体系。这项研究不仅为开发全天候适用的水系电池提供了新思路,更开创了生物材料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应用的新范式。 论文信息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with Boosted Stability and Kinetics under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Lei Zhang, Yu Han, Yaheng Geng, Hui Zhang, Hongguang Liu, Yan He, Zichao Yan, Prof. Zhiqiang Zhu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50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