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能制氢领域,析氧助催化剂(OEC)的反应动力学相较于电催化剂体系明显滞后,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在OEC应用中缺乏兼具快速反应动力学、最佳载流子传输效率和强运行稳定性的新型助催化剂。
2025年7月25日,苏州大学孟林兴、李亮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题为《Exposed Cocatalyst Interface with Cr–In Bonding for Efficient Solar-Driven Fuel Production》的研究论文,Runyu Chen、Chiyao Zheng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孟林兴、李亮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具有暴露结界面(EJIs)的氧化铬(CrOx)团簇助催化剂设计,用于高效的OEC应用,使光电催化剂在优异的光电子协同作用下可与电催化剂具有竞争力。
实验和理论结果表明,EJIs的形成可以同时引入大量暴露的催化位点,并显著降低反应势垒,从而改善光辅助水分解动力学。此外,暴露界面上的Cr–In键可以消除局部缺陷,从而抑制空穴复合并增强稳定性。
最终,该光电极实现了高达6.26 mA cm-2(在1.23 VRHE下)的显著光电流密度,比原始光电极高出920%。

图1:合成与结构表征。(a) 光电阳极合成示意图,展示了从In2S3到In2S3/Cr:EJI的制备流程。(b) 光电阳极的顶视SEM图像显示了金字塔形貌特征。(c) TEM图像揭示了In2S3/Cr: EJI表面的粗糙结构,表明CrOx纳米簇的存在。(d) HRTEM图像进一步确认了In2S3/Cr转化为In2S3/Cr: EJI后表面的簇间结构。(e) TEM-EDS元素分布图显示了Cr和O在In和S表面的均匀分布。(f) TEM-EDS线扫描图,表明Cr和In元素在In2S3表面的重叠,说明部分In原子在碱蚀过程中扩散到CrOx层中。

图2:助催化剂结构的结构表征。(a) Cr K边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光谱,表明In2S3/Cr和In2S3/Cr:EJI中的Cr均为Cr(3)氧化态。(b) 傅里叶变换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FT-EXAFS)结果,显示了Cr-O和Cr-Cr散射峰。(c) FT-EXAFS光谱中两个峰的偏移量,表明In2S3/Cr: EJI中Cr–Cr散射峰向更高R值偏移,归因于Cr–In强相互作用。(d-e) In2S3/Cr和In2S3/Cr:EJI的Cr K边EXAFS拟合曲线,揭示了Cr-O和Cr-Cr的配位结构。(f) In2S3/Cr和In2S3/Cr: EJI的优化模拟结构,显示了Cr–In交界面的存在。(g-i) Cr K边k3加权EXAFS光谱的小波变换结果,进一步确认了CrOx簇结构及Cr-In交界面的存在。

图3:光电化学性能。(a) 光电化学(PEC)电流映射图像,显示了在1.23 VRHE下,In2S3/Cr: EJI光电阳极具有显著增强的光电流。(b) LSV曲线表明In2S3/Cr: EJI在1.23 VRHE下的光电流密度从0.68 mA cm-2提升至6.26 mA cm-2,提升了9.2倍。(c) In2S3/Cr: EJI与其他文献中报道的光电阳极的PEC性能对比,显示其性能处于领先水平。

图4:大面积和产氢性能。(a) CrOx簇助催化剂的大面积制备方法示意图。(b) 大面积(70×50 mm2和210×150 mm2)In2S3/Cr:EJI光电阳极的光电流统计,表明其在1.23 VRHE下的光电流密度约为6 mA cm-2,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c) 产氢量图表,显示In2S3/Cr: EJI在1.23 VRHE下的H2产率显著高于纯In2S3。(d) 未辅助水分解的光电流密度-时间曲线,表明In2S3/Cr: EJI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串联时,初始光电流密度为6.73 mA cm-2,稳定后为5.06 mA cm-2,显示出优异的性能和稳定性。

图5:催化活性机理研究。(a-b) In2S3/Cr和In2S3/Cr: EJI的差分电荷密度图,显示In2S3/Cr: EJI在Cr和O位点的电子密度显著增加。(c-d) CrOx簇之间的二维电荷密度截面视图,表明Cr–In交界面的形成增强了电子耦合。(e) In2S3/Cr和In2S3/Cr: EJI的双电层电容(Cdl),表明In2S3/Cr: EJI具有更高的电化学表面积和更好的表面催化性能。(f-i) 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获得的拟合结果,包括电荷转移电阻(Rct)、电荷转移率(Kct)、表面复合率(Krec)和传输效率(𝜂trans),显示In2S3/Cr:EJI在表面催化和载流子传输方面的优势。

图6:界面催化机理研究。(a) In2S3/Cr: EJI的析氧反应(OER)催化机制示意图。(b-e) 为In2S3、In2S3/Cr和In2S3/Cr: EJI的OER自由能图,表明In2S3/Cr: EJI的过电位显著降低至0.63 eV。(f) In2S3/Cr: EJI照片阳极表面催化动力学的示意图,总结了暴露的簇间交界面(EJI)如何优化氧中间体的吸附强度,降低OER的过电位。
综上,作者报道了一种具有Cr-In键的助催化剂暴露结界面(EJI)结构,用于高效的太阳能驱动燃料生产。
研究团队通过在In2S3光电极表面构建CrOx纳米簇并暴露其簇间界面,显著降低了析氧反应(OER)的能垒,同时抑制了光生空穴的复合,从而大幅提升了光电化学(PEC)水分解性能,光电流密度达到6.26 mA cm-2,比原始光电极高出920%,并且在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串联时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
该研究不仅为太阳能制氢领域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助催化剂设计策略,还为大规模太阳能驱动的绿色氢气生产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Exposed Cocatalyst Interface with Cr-In Bonding for Efficient Solar-Driven Fuel Production. Adv. Funct. Mater., 2025.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