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一篇近期发表在Macromolecules上的文章,Molecular Bottlebrush Supported Mono(phenoxy–imine) Metal Complexes: Synthesis and Ethylene Polymerization。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的陈忠仁教授。
聚乙烯(PE)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聚合物,大多数PE是通过使用非均相Ziegler−Natta催化剂和无机颗粒负载的茂金属催化剂来进行工业生产。尽管这些催化剂具有高活性,但其残留的无机组分可能对最终聚乙烯产品的性能(如机械、光学性能以及塑料回收时的相容性等)存在危害。
分子瓶刷(Molecular bottlebrush, MB)是一种由线性主链以及与其紧密接枝的聚合物侧链组成的大分子。由于侧链的高接枝密度,MB可以在载体中表现出局部高浓度的活性位点,即“浓度效应”。本文中,作者报道了一种聚苯乙烯接枝的聚降冰片烯(PNB-g-PS),且在侧链末端通过共价连接固定了用于乙烯聚合的(苯氧基-亚胺)金属催化剂(FI催化剂),如图1所示。这种MB具有可调控的长链结构,易于控制瓶刷结构和侧链功能。
如图2所示,该MB通过大单体共聚接枝(grafting through)的方法制备,能够实现定量的接枝密度和均匀的侧链分布。首先,带有降冰片烯基的大分子单体(Macro-monomer, MM)通过降冰片烯基溴引发下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接着,通过开环易位聚合(ROMP)得到PNB-g-PS-Br后,溴端基先通过亲核取代反应转化为叠氮化物,再通过点击反应在侧链末端引入伯胺基团。最后,作者通过将PNB-g-PS-NH2与四种水杨醛衍生物缩合来制备所需的巨型配体,并与金属Ti或Zr形成螯合物,如图3所示。其中,MB代表分子刷,M代表金属,X代表四种水杨醛衍生物。
图3. FI催化剂的制备以及四种催化剂的化学结构
作者通过乙烯聚合实验发现,单(苯氧基-亚胺)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性能与均相分子催化剂相当。同时,通过增加酚氧邻位的空间位阻可以观察到更高的活性,如图4所示。
图4. 负载Ti和Zr催化剂获得PE的GPC曲线
最后,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双位点”催化剂在一锅法中合成双峰PE。其中,“双位点”催化剂是指MB同时负载两种配体不同的FI催化剂,如果两个位点的聚合动力学互不干扰,催化性能应遵循相应单位点催化剂的趋势,进而实现原位制备双峰PE共混物。如图5所示,结果表明MB负载的“双位点”催化剂为一锅法制备双峰PE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但是PE分子量的调控以及催化剂活性间的影响在未来仍需要详细研究。
总的来说,作者通过ATRP、ROMP和后修饰反应的组合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瓶刷状大分子支持的(苯氧基-亚胺)金属配合物,并证明这种FI催化剂可用于生产分子量可调的PE。同时,作者在定性方面成功使用“双位点”制备双峰PE,并正致力于通过调节MB载体上的催化位点来建立聚合动力学和调节PE形态。
作者:QJC 审校:XW
DOI: 10.1021/acs.macromol.1c01000
Link: https://doi.org/10.1021/acs.macromol.1c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