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天然酶作为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生物大分子,可作为高选择性和高性能的生物催化组分。然而,天然酶存在不稳定性、高成本和回收困难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年来,纳米材料依据其高稳定性、多活性位点以及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等,可成为具有前景的新一代模拟酶。肾上腺素和葡萄糖都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生物分子,可作为嗜铬细胞瘤和糖尿病的检测标志物。在检测方面,传统荧光、色谱等检测方法大多成本高、操作繁琐,不利于快速现场(POCT)检测,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及条件受限等因素,难以推广。比色检测是一种无需任何特殊仪器,即可用裸眼视觉来进行辨别,迄今,基于纳米酶的比色检测方法通常仅有单一底物检测能力,难于实施多标志物即时检测。因此,开发一种基于纳米酶的双模式比色法,可用于特异性检测肾上腺素和葡萄糖的可视化检测,极大地简化检测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文详情
福州大学潘海波等人以富马酸(FMA)为有机配体,在不使用任何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六棱柱形 Cu FMA 纳米有机框架材料。该材料在不同 pH 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活性,即碱性条件下的漆酶活性(pH = 8)和酸性条件下的过氧化物酶活性(pH = 4)。基于此双功能性质,Cu FMA 比色传感器适用于检测人血清样本中的葡萄糖和肾上腺素,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该工作可在简单 pH 值调控下,可有效操控多功能纳米酶的活性,实现多功能可视化快速检测,在催化和分析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该成果以"Copper fumarate with high-bifunctional nanozyme activities at different pH for glucose and epinephrine colorimetric detection in human serum"为题,发表于 Analyst,做为期刊封面文章(Front cover),并入选 2021 年度 Analyst 热点论文。福州大学应美慧为本文第一作者,福州大学潘海波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
研究亮点
亮点一:实现了六棱柱形Cu FMA 纳米材料在碱性和酸性两种条件下,具有完全不同的漆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
亮点二:Cu FMA 纳米酶可特异性、可视化检测人血清样本中的葡萄糖和肾上腺素。
亮点三:Cu FMA 在不同 pH 条件下,不同的催化活性源于富马酸的弱还原性,使得在 Cu FMA 表面引入一价 Cu 离子活性中心,其可加速纳米酶表面的电子转移过程和羟基自由基的形成。
论文信息
Copper fumarate with high-bifunctional nanozyme activities at different pH for glucose and epinephrine colorimetric detection in human serum
Meihui Ying, Guizeng Yang, Yuanjie Xu, Huiling Ye, Xing Lin, Yi Lu, Haibo Pan*(潘海波,福州大学), Yang Bai and Min Du
Analyst, 2022, 147, 40
http://doi.org/10.1039/D1AN01817E
主要作者
应美慧
本文第一作者,现于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博士生,并于 2019 年 8 月-2021 年 4 月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学,主要从事低维纳米功能材料用于生物小分子比色检测分析、电解水产氢、气敏传感器等研究工作。 杨贵增
在本文的材料制备、检测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硕士毕业于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现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生。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通讯作者
潘海波,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生物药光动力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福建省医疗器械和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
主要从事纳米功能材料、敏感检测技术等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1 项等科研项目,获发明专利 14 项,发表 100 余篇 SCI、EI 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