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有机分子的荧光性能常会受到“聚集导致猝灭”(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效应的制约,导致分子在聚集态下的荧光发射较弱。“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概念的提出为固态荧光分子的设计开辟了新思维。因此,刺激响应型固态荧光分子也得以蓬勃发展,在传感、信息存储和智能防伪等领域被广泛研究。 刺激方式主要有力、光、溶剂、气体和温度等。响应性主要源于光化学反应和物理改变(如分子构象、分子堆积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基于纯物理改变方式的固态荧光分子在刺激响应过程中主要表现出荧光光谱的移动,难以实现荧光强度的原位改变。 近日,东南大学的李全院士团队打破荧光共轭基团与离子相互作用的调控方式,通过在荧光共轭基团和离子-π相互作用位点之间引入柔性烷氧基链作为间隔链,进一步调控离子-π相互作用的强度,获得了一类新型的刺激响应型固态荧光分子,在力等刺激下能实现荧光强度的原位变化。
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对合成的两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包括分子结构、构象和堆积。据此计算和分析了两种化合物中不同的离子-π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的弱相互作用力,发现离子-π相互作用的强度对分子的构象和堆积影响较大,从而导致它们在刺激下的荧光性能变化大不相同。在外力刺激下,具有强离子-π相互作用的溴离子基分子在晶体和非晶粉末中均表现出高而稳定的荧光强度。具有弱离子-π相互作用的六氟磷酸盐离子基分子在晶体中具有较高的荧光强度,在外力刺激下表现出可变的荧光强度。 利用两种分子不同的刺激响应性能,可将其用于信息存储和防伪等。本研究通过非共轭间隔荧光共轭基团和离子-π相互作用为刺激响应型有机发光聚集体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 论文信息 Responsive Organic Fluorescent Aggregates Based on Ion-π Interactions Away from Fluorescent Conjugated Groups Guanqun Zhu, Zhiyang Liu, Qi Qi, Junfei Xing, Quan Li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朱冠群,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东南大学李全院士和刘志洋副研究员。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40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