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定制合成网

上海凯康镁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21-51009326 化合物定制询价
专注化合物定制合成服务

张礼知教授团队Nat. Commun.:氧气驱动!黄铁矿仿酶催化实现甲烷到甲醇的高效转化

第一作者:凌灿灿

通讯作者:李美琪 李浩 张礼知
通讯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论文DOI10.1038/s41467-025-63087-w

全文速览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张礼知教授团队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要研究,创新性实现温和条件下氧气(O2)驱动的高自旋铁氧物种(FeIV=O)可控合成。该工作受自然甲烷单加氧酶(sMMO)双铁活性中心启发,通过原子级修饰黄铁矿(FeS₂)表面,精准移除桥连硫原子构建双≡Feᴵᴵ…Feᴵᴵ≡活性位点。这种有意思的结构可有效吸附O2形成Fe−O−O−Fe中间体,触发O−O键解离并原位生成高自旋(S=2)表面Feᴵⱽ=O物种。理论计算表明,Feᴵⱽ=O的不对称配位构型显著降低晶体场分裂能,促使未成对电子占据高能d轨道,赋予其优异的反应活性。在常温常压下,该物种通过氧转移机制高效催化甲烷(CH4)制甲醇CH3OH),性能超越多数O₂驱动体系并媲美H₂O₂体系。这项研究不仅为高自旋铁氧物种的绿色合成提供了新途径,更揭示了金属自旋态调控在非酶甲烷活化中的关键作用。

1

背景介绍
CH4作为天然气主要成分,兼具温室效应缓解与高值化学品合成的双重潜力,但其温和条件下选择性氧化仍是重大挑战。这是因为CH4高度稳定的四面体结构迫使现有活化体系普遍采用发烟硫酸、一氧化二氮等强氧化剂,显著增加环境负担和工艺成本。O₂作为最经济绿色的氧化剂,却因其三重态属性与单重态CH4间的自旋禁阻,通常需高温才能克服反应能垒。自然界中可溶性甲烷单加氧酶(sMMO)通过双铁(II)活性中心在常温下高效活化O₂生成高自旋Feᴵⱽ=O物种(图1a)。尽管研究者通过合成非血红素双铁配合物或在沸石、MOF上固载双铁位点模拟sMMO,这些人造体系使用O₂时往往产生中等自旋态Feᴵⱽ=O,并且反应活性较酶催化高自旋态铁氧物种存在显著差距。因此,开发新型载体平台实现高自旋铁氧物种可控合成,是突破非酶甲烷催化转化瓶颈的关键路径。

2
1O₂sMMOFeS2表面双Fe中心的吸附和活化示意图。

本文亮点
针对非酶体系难以在O₂驱动下稳定生成高自旋铁氧物种的挑战,本研究创新性开发硫缺陷工程黄铁矿催化剂(Fe…Fe@FeS₂),实现仿酶级高自旋Feᴵⱽ=OS=2)的可控合成与甲烷常温转化。重要突破包括:(1)精准移除FeS₂(001)面桥接硫原子,构筑无空间位阻≡Feᴵᴵ…Feᴵᴵ≡双活性中心,消除硫原子对O₂吸附的空间阻碍(图1b);(2)活性≡Feᴵᴵ…Feᴵᴵ≡位点通过吸附O2形成桥连≡Fe−O−O−Fe≡中间体,促进O−O键解离生成稳定的高自旋Feᴵⱽ=O;(3)在常温常压O₂驱动下实现87.0%甲醇选择性及27.4 h⁻¹的转化频率。这项研究通过自旋态调控破解非酶体系高活性铁氧物种合成难题,有机会为低碳烷烃绿色转化提供新范式。

图文解析
Fe…Fe@FeS₂表面O2活化和高自旋FeIV=O生成的理论研究
3
2Fe…Fe@FeS₂表面电子结构及O2活化生成高自旋FeIV=O的理论观点

理论计算表明,热力学稳定的FeS2(001)表面五配位≡Fe²⁺具有四方锥构型,强硫配体场致3d电子成对排布呈低自旋态(S=0)。通过移除桥接S原子形成间距3.52 Å的四配位双铁位点≡FeᴵᴵFeᴵᴵ≡,其扭曲四面体构型促使电子重排(d)²(dx²-y²)²(dxy)¹(dxz,实现中自旋态(S=1)转变。该重构位点可以稳定结合O₂形成≡FeOOFe≡中间体,向O₂π*轨道转移0.82e电子的同时使O−O键从1.21 Å延伸至1.48 Å,引发无能垒解离生成Feᴵⱽ=O物种。有意思的是,这种三角双锥配位降低了Fe的晶体场分裂能,使电子排布(dx²-y²)¹(dxy)¹(dyz)¹(dxz形成高自旋态(S=2),并且未占据d轨道赋予其优异的C−H键活化能力。

Fe…Fe@FeS₂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4
3Fe…Fe@FeS2的系统表征。

采用水热法合成立方黄铁矿(FeS2),经真空热处理法在其(001)晶面精准构筑双≡FeᴵᴵFeᴵᴵ≡活性位点(Fe…Fe@FeS₂)。XRD证实样品保持纯相黄铁矿结构(PDF#42-1340),说明表面硫原子移除未改变体相结构。HRTEM表征显示Fe…Fe@FeS₂暴露{001}晶面,其晶格模糊化预示硫空位形成。HAADF-STEMEELS图谱直观观测到表面硫原子缺失:原子分辨率线扫描测得Fe原子间距从3.66 Å缩至3.55 Å(理论值3.52 Å),确证桥连硫原子移除构建双位点。磁性测试揭示有效磁矩从0.32 μBFeS₂)增至2.38 μBFe…Fe@FeS₂),证实五配位≡Fe²⁺从低自旋态(S=0)向四配位双≡FeᴵᴵFeᴵᴵ≡中自旋态(S=1)转变。XPS结合能负移、g=2.0026 EPR信号及拉曼红移共同揭示硫空位诱导电子局域化。XANESFe K吸收值减少及EXAFS拟合Fe-S配位数从5.45降至4.38,均与四配位模型吻合。H₂S-TPD240°C出现空位特异性脱附峰,巯基乙酸FTIRS-H键信号消失现象共同验证双位点≡FeᴵᴵFeᴵᴵ≡的反应活性。

高自旋表面FeIV=O活化CH4的机理研
5
4、高自旋FeIV=O活化CH4的机理研究。

TPD谱图在375°C处呈现O₂解离特征峰,¹⁶O₂/¹⁸O₂同位素交换实验显示Fe…Fe@FeS₂表面¹⁶O¹⁸O重组信号显著增强,证实双≡FeᴵᴵFeᴵᴵ≡位点触发O₂自发解离。低温EPR检测到归属为•O₃⁻物种的g值各向异性信号,证实O₂还原解离产生瞬态•O⁻自由基。该自由基与Fe位点结合形成Feᴵⱽ=O,其穆斯堡尔谱特征双峰(δ=0.04 mm/s, |ΔEQ|=1.20 mm/s)结合磁化率测试结果确证高自旋态(S=2)。原位FTIR揭示关键反应路径:1150 cm⁻¹≡FeOOFe≡中间体特征峰与840 cm⁻¹Feᴵⱽ=O振动峰同步出现,伴随1020 cm⁻¹*OCH₃CO伸缩振动,证实高自旋Feᴵⱽ=O通过氧转移机制将CH₄直接氧化为CH₃OHFeᴵⱽ=O + CH₄ → Feᴵᴵ + CH₃OH)。

选择性氧化甲烷到甲醇
7
5FeFe@FeS2/O2体系选择性氧化CH4性能及机理探究。

在常温常压(25°C, 1 bar)条件下,Fe…Fe@FeS₂于水相体系实现CH₄氧化,其中CH3OH选择性接近60.8%,产率达0.71 μmol h⁻¹。采用全氟己烷/水二元溶剂体系优化传质后,CH3OH选择性提升至87.0%,转化频率达27.4 h⁻¹,性能超越多数O₂驱动体系甚至媲美部分H₂O₂基准系统。动力学分析显示O₂反应级数(0.77)显著高于CH₄0.31),说明O₂活化是速率控制步骤。催化剂经离心-热处理后可多次循环使用,展现良好的稳定性。¹³CH₄/O₂反应生成¹³CH₃OHCH₄/¹⁸O₂反应生成CH₃¹⁸OH的同位素示踪结果确证产物碳/氧源分别来自CH₄O₂EPR检测到归属于*DMPO-•CH₃加合物的特征信号,证实高自旋Feᴵⱽ=O活化CH键生成甲基自由基。理论计算揭示原子尺度路径:CH₄沿FeO轴线性吸附,通过CH₃-HO=Feᴵⱽ相互作用使CH键从1.09 Å延伸至1.31 Å;随后经能垒仅0.09 eV的氢夺取/氧转移过程生成产物CH₃OH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成功构建硫空位工程化黄铁矿(Fe…Fe@FeS₂),通过精准移除桥连硫原子构筑双≡FeᴵᴵFeᴵᴵ≡位点,突破性实现O₂驱动的高自旋Feᴵⱽ=O仿酶合成。该活性位点经≡FeOOFe≡中间体触发OO键解离,其不对称三角双锥配位降低晶体场分裂能,促使未成对电子占据高能d轨道,赋予Feᴵⱽ=O物种优异的CH键活化能力;并且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实现甲烷高效转化,TOF27.4 h⁻¹,甲醇选择性接近87.0%,性能显著优于多数O₂驱动体系并媲美H₂O₂基准。这项研究不仅发展了高活性铁氧物种合成新方法,更有望为非酶催化低碳烷烃定向转化提供理论支撑与材料平台。


有机定制合成网 » 张礼知教授团队Nat. Commun.:氧气驱动!黄铁矿仿酶催化实现甲烷到甲醇的高效转化

咨询化合物定制合成与纳米材料 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咨询定制合成 购买化合物产品
在线营销
live chat
cache
Processed in 0.013046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