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定制合成网

上海凯康镁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21-51009326 化合物定制询价
专注化合物定制合成服务

上海大学&EPFL:Ag@C@Cu揭示CO2RR串联催化作用

▲第一作者:张杰(Jie Zhang) on>

通讯作者:罗稳            
通讯单位: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论文DOI:10.1016/j.xcrp.2022.100949  

01

全文速览


本文合成了一种含碳中间层Ag@C@Cu核壳结构催化剂用于CO2电催化还原,其中碳层的存在可以阻止Ag和Cu的直接接触,但仍能保证Ag和Cu的串联催化作用。研究发现,Ag-Cu的串联作用能够提高Cu表面的CO覆盖度,使CO2更倾向于被还原为乙醇,而不是乙烯。进一步地,通过调剂Cu壳的厚度,优化了串联效应,实现了32%的乙醇选择性。

02

背景介绍


电化学还原CO2既可以将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存储在乙醇和甲醇等液体燃料中,同时,还可以将CO2转换为各种工业原料,如CO和乙烯等。因此,CO2电催化还原是实现碳中和的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将CO2电还原为C2+产物的技术目前还受限于过低的选择性和反应速度,而无法实现工业化。

03

研究出发点


已报道研究表明,与金属铜催化剂相比,双金属催化剂(如AgCu,)可以实现更高的乙醇和乙烯选择性。一些学者将这一结果归因于Ag和Cu的串联作用,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AgCu界面起主要作用。为揭示串联和界面作用对CO2RR性能的影响,本文合成了一种只含串联作用AgCu双金属催化剂,即Ag@C@Cu核壳纳米颗粒,并利用此催化剂揭示Ag和Cu之间的串联作用更倾向于将CO2电还原为乙醇,而不是乙烯。

04

图文解析


催化剂合成
如图1所示,作者先在Ag纳米颗粒表面包裹一层多巴胺聚合物作为碳层前驱体。为防止纳米颗粒在高温碳化时团聚,作者先在多巴胺聚合物表面生长一层SiO2,通过高温将聚多巴胺碳化后,再用稀碱将SiO2层溶解,获得Ag@C颗粒。进一步地,为提高碳层的亲水性,作者在Ag@C材料表面包裹了一层PVP,进而通过化学沉积生长了一层Cu2O壳。最后,通过化学氧化法将Cu2O氧化为多孔CuO,获得Ag@C@CuO纳米颗粒。
 
▲图1 催化剂的合成步骤。Scale bar = 20 nm

催化剂表征
TEM表征结果表明,Ag纳米颗粒表面的碳层约4 nm厚(图2a),且碳层的存在使得Ag核和CuO壳之间有明显界限(图2b)。CuO壳层是由很小的晶粒组成的多孔结构(图2b,c),具有高晶界密度。鉴于晶界是CO2还原产C2+的活性位点,这样的微观结构保证了CuO壳层对C2+的高选择性。同时,这一多孔结构有利于CO2分子到达Ag核,从而有利于串联催化。EDX元素图和谱(图2d-f)都清晰展示了Ag核、碳中间层、以及CuO壳的核壳结构。
 
▲图2 Ag@C@CuO核壳纳米颗粒的表征

更利于乙醇
作者采用流动电解池对Cu和Ag@C@Cu的CO2RR性能进行评估,发现CO、乙烯和乙醇为反应主要产物(图3)。在-0.5 - -0.65 V vs RHE的电势范围,Ag@C@Cu的CO选择性明显比Cu的高,但是乙烯和乙醇的选择性却低于Cu。作者推断,这是因为Ag能将CO2高选择性还原为CO,但由于Cu壳太薄和太多孔而无法将CO全部捕获,因此Ag核上产生的CO未能被全部还原为C2+。但是,在高过电位下,Ag@C@Cu产生的乙醇与乙烯的比值(EtOH/C2H4)比Cu高(图3b),表明串联效应更有利于乙醇选择性的提高。
 
▲图3 Cu和Ag@C@Cu纳米颗粒上CO2电还原产物的对比

Cu壳厚度提升乙醇选择
为了将Ag核生成的CO更有效地还原为C2+产物,作者通过控制原料的比例合成了具有不同Cu壳厚度的Ag@C@Cu纳米颗粒。发现随着Ag的相对含量增加,乙醇选择性先增加后降低,在最高点可达32%的法拉第效率;而乙烯的选择性则一直降低。而不同Cu壳厚度的Ag@C@Cu产生的乙醇与乙烯的比值(EtOH/C2H4)均比Cu高(图4h),因此进一步证明了Ag-Cu的串联效应更有利于产乙醇。
 
▲图4 具有不同Cu壳厚度的Ag@C@Cu的CO2还原产物选择性

高CO覆盖度更利于乙醇
随着Ag@C@Cu纳米颗粒中Ag含量的增加,CO的产生速率也增加(图5a),从而导致Cu表面的CO覆盖度更高。而更高CO覆盖度降低了CO到乙醇分子反应路径的活化能(图5d),从而更有利于乙醇的形成。同时,与纯Cu相比,在Ag@C@Cu纳米颗粒上,单位质量Cu上的乙醇的选择性的增加明显高于乙烯选择性的增加量。这进一步证明了串联作用更有利于产乙醇。
 
▲图5 机理分析

05

参考文献


Zhang, Jie, Thi Ha My Pham, Youngdon Ko, Mo Li, Shuliang Yang, Cedric David Koolen, Liping Zhong, Wen Luo, and Andreas Züttel. 2022. “Tandem Effect of Ag@C@Cu Catalysts Enhances Ethanol Selectivity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in Flow Reactors.”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0(0). 
doi: 10.1016/j.xcrp.2022.100949.

06

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张杰,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年1月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CO2电催化还原相关研究。

通讯作者:罗稳,上海大学副教授。本科和硕士就读于四川大学,博士就读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后就职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2021年加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入选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以及上海市海外人才计划。从事非均相催化剂的设计和应用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CO2电催化和热催化还原以及模型催化剂的设计和表面催化等。近年来主持完成了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青年人才项目(Ambizione Fellow),共同主持了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重大仪器项目和瑞士-日本国际合作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写专著2章,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ACS Catalysi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Chemical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25篇。长期担任Nature Catalysis, Nature Communication, Joule, Advanced Ma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等期刊审稿人。


有机定制合成网 » 上海大学&EPFL:Ag@C@Cu揭示CO2RR串联催化作用

咨询化合物定制合成与纳米材料 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咨询定制合成 购买化合物产品
在线营销
live chat
cache
Processed in 0.013223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