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浙江大学史炳锋教授课题组在德国应化杂志(Angewa浙江大学史炳锋教授课题组Angew:
PIP导向非活化亚甲基sp3碳氢键不对称烯基化/Aza-Wacker环化反应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论文,提出了在Pd(II)催化下,实现非活化脂肪族亚甲基C(sp3)-H的不对称烯基化/Aza-Wacker环化反应,合成β-立体化的γ-内酰胺衍生物,涉及syn-AP(氨基钯)中间体的形成。此外,使用3,3'-F2-BINOL(L1)和3,3'-CN2-BINOL(L2)手性配体对于反应的收率以及选择性至关重要。DOI: 10.1002/anie.202004504
正文:
γ-内酰胺作为一类重要的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天的然产物和药物中。因此,大量文献已通过不对称催化合成具有光学活性的γ-内酰胺衍生物。通过γ-内酰胺环的预官能化后实现不对称催化,作为常规的方法。而不对称C(sp3)-H活化反应则作为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方案。早期,主要集中于α-重氮酰胺的分子内卡宾C-H插入过程的研究,但常形成区域异构体。近期,Chang、Yu、Chen和Meggers报道了在Ir或Ru催化下,通过分子内羰基氮杂烯C-H插入1,4,2-二恶唑-5-酮中,从而实现手性γ-内酰胺的不对称合成。上述的实例中涉及卡宾/亚硝烯C-H的插入,而对于不对性的金属插入仍具有挑战。到目前为止,仅有Cramer报道了关于Pd(0)催化环丙烷的不对称分子内C-H官能团化合成γ-内酰胺的唯一实例。但通过将金属插入脂肪族C-H键中来合成β-立体化的γ-内酰胺仍然具有难度。在此,浙江大学史炳锋教授课题组报道了通过Pd(II)催化,实现脂肪族亚甲基C(sp3)-H键的对映选择性的烯基化反应后,再经Aza-Wacker环化串联反应,成功合成了β-立体化的γ-内酰胺衍生物。同时,该反应作为第一个Pd催化亚甲基C(sp3)-H活化的不对称串联环化反应的例子。
近年来,Pd催化实现C(sp3)-H的不对称功能化已成为构建手性有机分子的高效策略。基于对γ-内酰胺骨架的逆合成分析,作者推测,Pd(II)催化的β-亚甲基对映选择性活化后可获得手性环钯中间体Int-I,该中间体可能与烯基碘化物反应生成烯基化中间体Int-II。随后,经Aza-Wacker环化反应即可获得β-立体化的γ-内酰胺衍生物(Scheme 1)。然而,这种反应面临多种不可避免的挑战。①在C-H活化领域,脂肪族亚甲基C-H键的对映选择性官能团化一直具有难度。以前的大多数文献主要集中研究环烷烃或电子活化位置上的亚甲基C-H键去对称化反应。迄今为止,仅有Yu和本课题组报道了几个关于无差异亚甲基C-H键不对称官能团化的例子。②尚不清楚Int-II是否可以顺利进行Aza-Wacker环化反应。据文献报道,仅在使用8-氨基喹啉(AQ)作为导向基团时,Int-II才会发生解络反应,形成烯基化产物3aa(Scheme 2b)。③即使可能发生Aza-Wacker环化反应,具有竞争性的syn-和anti-AP的合成也会使反应变得复杂。
为了验证上述策略的可行性,作者以PIP衍生的丁酰胺(1a)与(E)-1-(2-碘乙烯基)-4-甲基苯(2a)作为底物,以Pd(OAc)2作为催化剂,3,3'-F2-BINOL(L1)作为手性配体,仅获得无ee的烯基化产物3aa(40%)和3ab(8%)(Scheme 2a)。而通过Int-III(Int-II连续烯基C-H活化获得)与2a的烯基化后可获得3ab(Scheme 2b)。随后,作者测试了各种无机碱和溶剂,因为无机盐不易影响手性配体。幸运的是,当在MeCN中使用K2CO3时,可获得42%收率和65%ee的目标产物3a,同时也形成3ac(产率为4%,ee为0%)。此外,完全消旋的3ac可以通过π-烯丙基-Pd中间体Int-IV的烯基化/Aza-Wacker反应来解释,涉及Int-II的烯丙基C-H活化或Int-III的1,3-Pd迁移(Scheme 2b)。因此,作者试图想确定一种催化系统,可通过精细设计来控制该串联反应中的对映、立体和区域选择性问题。
首先,作者对钯催化剂的进行了筛选,发现Pd(hfac)2可抑制其他副反应的发生,获得40%收率和92%ee产物3a。而对其它3,3'-取代的BINOL配体筛选时,带有吸电子基团的BINOL具有更好的反应性和立体性,如具有较小的空间体积的L1(R=F)可获得40%收率和92%ee的产物3a,而具有更强的吸电子的L2时(R=CN)可获得65%收率和81%ee的产物3a。然而,具有给电子基团的配体完全抑制了反应(L5-L9)。此外,2a和K2CO3的比例对于收率和ee值有很大影响,使用2a的比例高可获得更高的收率,但ee降低(可通过增加原位生成的碘离子与手性配体的竞争效应来解释),而增加K2CO3的量可以改善ee,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收率。最后,使用L1配体时,在4.5 mL的 MeCN中使用3.5当量的2a和4.0当量的K2CO3可获得最佳结果(83%,93%ee)。值得注意的是,若将反应混合物在60℃下预搅拌0.5 h可获得更好的结果。
在获得上述最佳反应条件后,作者开始对脂族酰胺底物1进行了扩展(Table 2)。首先,作者研究了一系列具有直链的脂族酰胺。尽管3,3’-F2-BINOL(L1)具有高对映选择性(93%-95%ee),但收率却有所降低,而使用3,3'-CN2-BINOL(L2)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但对映体选择性稍有降低。因此,通过比较后,作者将L2用于具有更长直链的酰胺底物,并以较高收率(58%-67%)和ee(90%-91%)获得了所需的产物3b-3e。但当含有空间位阻更大的酰胺底物时,如带有支链(3i-3m)和远端芳基(3f-3h,3n-3r)的酰胺,L2给出了更好的结果(考虑到收率和ee的平衡)。尽管L1仍能更好地控制支链酰胺,但反应性显着降低(3i-3m)。当使用L2作为配体时,带有各种取代基的苯基戊酰胺(3f)、苯基己酰胺(3g)和苯基丁酰胺(3n-3r)均能平稳反应,得到高对映选择性(88-96%ee)的产物。同时,具有甲硅烷基保护的醚衍生的酰胺也同样与体系兼容获得产物3s(收率42%,95%ee)。
随后,作者对乙烯基碘底物2进行了相关的扩展(Table 3)。反应结果表明,带有供电子基团(Me、i-Pr、t-Bu、OMe)和吸电子基团(F、Cl)的乙烯基碘底物均与体系兼容,获得相应的γ-内酰胺产物4a-4j。此外,与上述结果一致,L1获得更高ee的产物,而L2可获得更高收率的产物。但是,烷基乙烯基碘与该反应不相容。
为了进一步了解反应的机理,作者进行了相关的对照实验(Scheme 4)。首先,烯烃的立体化学受Int-II的Aza-Wacker环化反应中syn-AP 和anti-AP(氨基钯)控制(Figure 1A)。而γ-内酰胺3h的X-射线进一步确定了结构的正确性(Figure 1B),证明了涉及syn-AP过程。此外,(E)-烯烃的形成还排除了烯基C-H活化/氧化加成/还原消除的可能途径。接下来,在标准反应条件下使用3aa作为底物进行反应,仅获得7%收率的γ-内酰胺3a,但添加0.2当量的KI时,可使收率提高至53%,从而表明在不对称亚甲基C-H烯基化步骤中,原位生成的KI有利于Aza-Wacker环化的进行。总之,该反应通过对映选择性的C-H烯基化/Aza-Wacker环化步骤进行。
为了证明反应的实用性,作者对产物进行了相关的修饰(Scheme 3)。首先,使用RuCl3和NaIO4对底物3a进行氧化反应时,获得(S)-3-甲基吡咯烷-2,5-二酮(5),产率为89%,ee为94%。同时,底物3a也可以通过LiAlH4和HCl进行还原反应,获得50%收率和88%ee的产物6。此外,也可通过3a经四步反应合成具有三个立体中心的化合物7(70%,93%ee),涉及烯烃与OsO4/NMO的二羟基化、原位水解以产生半氨基缩酮、羟基的TBDPS保护、使用NOBF4去除PIP并形成甲酯的过程。
总结:浙江大学史炳锋教授课题组报道了通过Pd(II)催化和PIP导向基团辅助,实现非活化脂族亚甲基C(sp3)-H的不对称烯基化/Aza-Wacker环化反应,合成多种γ-内酰胺衍生物。同时,使用3,3'-F2-BINOL(L1)和3,3'-CN2-BINOL(L2)手性配体对于反应的收率以及选择性至关重要。此外,该反应涉及syn-AP(氨基钯)中间体的形成。
史炳锋教授简介
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浙江大学化学系副主任、有机与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2001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2006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200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2010年在美国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作博士后研究。2010年5月加入浙江大学化学系。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资助(2014),教育部青年长江(2017),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2016),浙江省151人才(2016),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15),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 from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2015), 钱江人才(2013),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主席奖 (2008),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 (2006),罗氏创新化学奖 (2006) 等奖励。以独立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等发表科研论文七十余篇,独立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论文累计他引3000余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