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减排技术,它能在温和可控条件下利用可再生电力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和化学品。然而CO2电还原涉及复杂的多电子-质子转移过程,根据所用催化剂不同会生成CO、甲酸、乙烯和乙醇等多种产物。其中,甲酸因在皮革、农药和橡胶制造等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
基于In、Sn和Bi的催化剂能够促进甲酸生成。但是,尽管在形貌设计、缺陷工程和元素掺杂等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进展,在工业级电流密度(≥500 mA cm−2)下实现甲酸高选择性和稳定性仍是巨大挑战。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王强和谢文富等报道了一种溶剂调控策略,用于合成非晶态In基催化剂(InOx(OH)3-2x)。与晶态In2O3不同,非晶态催化剂在CO2电还原条件下能抵抗完全还原为金属In,并形成稳定的晶态/非晶态In/In-OH界面。
这种结构稳定性转化使得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在宽电流密度范围(-200至-1200 mA cm-2)内,CO2转化为甲酸盐的法拉第效率超过93%,并在-800至-1000 mA cm-2区间达到98%的峰值;即使在-200 mA cm-2条件下连续运行100小时后,甲酸法拉第效率仍保持在90%左右,显示出其卓越的反应耐久性。
机理研究表明,在CO2还原反应过程中,In-O结构易被还原为金属In,而In-OH结构保持非晶态,从而促进形成稳定的晶态/非晶态In/In-OH界面。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进一步证实,非晶相能促进CO2吸附,而晶态-非晶态界面显著增强了关键中间体*OCHO的结合,从而提升CO2RR效率。此外,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将CO2还原与废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氧化耦合生产甲酸的工艺路线。相较于传统电解系统,该耦合电解体系能耗降低34.7%,甲酸盐产率提升49.7%。
技术经济分析表明,将上述工艺生产的甲酸盐升级为二甲酸钾(KDF),每处理1吨CO2可产生2261.5美元利润,充分显示出该策略在可持续碳资源化领域的应用潜力。
Engineering crystalline/amorphous interfaces for enhanced CO2 electroreduction.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5.DOI: 10.1002/anie.2025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