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乙烯下游产业链中的重要化学品,2-氯乙醇是药物和农药生产的关键原料。其传统合成途径主要有两种:乙烯与次氯酸(HClO)的氧化反应,或环氧乙烷与盐酸(HCl)的开环反应。然而,由于HCl和HClO具有强腐蚀性和氧化性,使得纯化和运输这些物质的成本居高不下。最近,一种新型合成方法被开发出来:在NaCl/KCl水溶液中通过一步电氧化乙烯即可制备2-氯乙醇,同时在对电极还能产生高纯度氢气。目前普遍认为,该电合成过程中乙烯与HClO反应生成2-氯乙醇,其中的HClO来源于阳极产生的氯气(Cl2)的原位水解。不过,这一电合成方法仍存在若干挑战:其一,贵金属催化剂(如IrO2)会不可避免地分解HClO,导致法拉第效率(FE)偏低;其二,Cl2水解会快速降低电解液pH值,当pH < 3时,溶液中约90%的Cl2将不再水解生成HClO,从而抑制2-氯乙醇的形成;其三,竞争性的析氧反应(OER)会进一步降低2-氯乙醇的FE。有鉴于此,开发能促使乙烯与催化剂表面吸附氯(*Cl)和羟基(*OH)物种直接偶联生成2-氯乙醇的催化剂,成为一种更具前景的策略。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唐智勇院士团队报道了一种在二氧化锡(SnO2)阳极上通过共吸附*Cl和*OH物种实现乙烯氧化制备2-氯乙醇的新反应途径。这项研究开创性地通过协同调控多种活性中间体的吸附行为,为实现重要有机分子的电化学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具有海胆状形貌的SnO2催化剂,其表面主要暴露(110)晶面。表征结果显示,催化剂表面存在两种不同配位状态的Sn位点:四配位(Sn-1)和五配位(Sn-2)。通过原位拉曼光谱,我们成功观测到502 cm⁻1(*Cl)和579 cm⁻1(*OH)的特征振动峰,这为双吸附反应路径提供了直接的结构证据。该催化剂在2 M NaCl溶液中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2-氯乙醇的法拉第效率高达85 %,显著优于文献报道的IrO2和Pd/C等催化剂。即使在100 mA/cm2的高电流密度下连续运行50小时,平均法拉第效率仍能维持在82%以上。为深入探究SnO2催化剂上氯参与乙烯氧化的反应机理,我们开展了系统的电化学动力学研究。实验测得在C2H4和N2气氛下的Tafel斜率分别为169.59 mV/dec和341.52 mV/dec,表明乙烯的存在显著加快了反应速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乙烯存在条件下,Tafel斜率对溶液pH值呈现一级依赖关系,且Cl−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在N2和C2H4条件下表现出明显差异。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我们模拟了乙烯在SnO2表面的反应路径。计算结果表明,双吸附路径包含三个关键步骤:(1)*OH的生成,(2)*Cl的形成,(3)与乙烯偶联生成2-氯乙醇。其中第三步的C2H4与(*Cl + *OH)偶联过程是整个反应的速控步骤。理论分析揭示,*Cl的缺电子特性使其更倾向于与富电子的乙烯分子偶联,而非与另一个*Cl结合形成Cl2。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氯参与电催化乙烯氧化过程的理解,也为设计涉及电极表面多步骤、多路径反应的催化剂提供了重要指导。
论文信息
Efficient Electro-Oxidation of Ethylene to 2-Chloroethanol on SnO2 Through Dual-Adsorbate Pathway
Dr. Xinwei Li, Dr. Xiaoshuang Yin, Associate Prof. Chang Long, Caoyu Yang, Dr. Xiaoyu Fan, Xiaoyu You, Dr. Xuewei Huang, Prof. Zhiyong Tang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李欣炜。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509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