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定制合成网

上海凯康镁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21-51009326 化合物定制询价
专注化合物定制合成服务

低自旋铁活化与NH4+共嵌入策略构筑高容量长循环铁离子电池正极

第一作者:吉祥

作者:朱建慧,蒋建,徐茂文

讯单位: 西南大学

DOI 10.1002/aenm.202502595


全文速览


本研究提出一种高效的“Fe2+/NH4+双阳离子共嵌入”策略,使得柏林绿(FeHCF)正极在水系电池中实现容量与循环性能的倍增。Fe2+嵌入FeHCF可引发其晶格收缩,进而改变低自旋FeIIILS FeIII)的配位环境,有效降低其氧化还原反应的活化能,成功激活LS FeIII位点,提升反应转化深度。协同嵌入的NH4+的可占据未反应的位点,增大电池比容量;此外,NH4+FeHCF骨架中的N原子形成稳定氢键结构,显著增强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背景介绍


众多水系电池体系中,以Fe2+为工作离子的铁离子电池具备显著的应用优势,包括:(1)铁元素地壳丰度高,原料成本低廉;(2)铁基材料可实现多电子转移反应,金属铁负极具备超高的理论比容量(960 mAh g-17557 mAh cm-3);(3)基于廉价无机铁盐配置的电解液兼具高离子电导率、绿色环保等优势。铁基正极材料对铁离子电池的性能起决定性作用。迄今,已开发的正极材料包括转换型(如:S8I2等)和脱嵌型(如:LiFeO4、普鲁士蓝类似物等)。其中,铁基普鲁士蓝(如:柏林绿FeHCF)凭借其开放的框架结构、高度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多功能离子存储特性,被认为是最具应用潜力的正极材料。遗憾的是,该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两大挑战:(1LS FeIII位点失活,导致正极材料的实际容量远低于其理论值;(2Fe2+反复脱嵌易引发FeHCF结构畸变及FeIII解离,正极材料循环稳定性差。



本文亮点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Fe2+/NH4+双阳离子共嵌入”策略,巧妙激活 LS FeIII,增加额外的反应位点,稳定电极结构,显著提升FeHCF正极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研究工作亮点如下(图1):

IFe2+嵌入FeHCF晶格会引发其结构收缩(图1b),这改变了LS FeIII的配位环境,降低了其氧化还原转化的活化能,使得其在放电过程中更易接受电子,被还原为LS FeII

IINH4+协同嵌入有助于提升FeHCF正极的比容量(图1c),共嵌入的NH4+可与未被Fe2+占据的其他活性位点结合,实现正极材料可逆容量及利用率的提升;

III)协同嵌入的NH4+可与FeHCF晶格中的N原子生成额外的氢键(图1d),这些氢键可显著增强FeHCF结构在双离子反复脱嵌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而提升正极材料的循环寿命。


与单离子体系相比,双离子共嵌入的FeHCF正极展现出了压倒性的容量优势(4 A g-1电流密度下比容量高达162 mAh g-1)及长循环寿命。原位XRD及拉曼光谱测试证实,Fe2+/NH4+嵌入后FeHCF发生了晶格收缩变化;EXAFS分析表明,双离子嵌入会导致Fe-C/Fe-N键长及配位数同步缩减,降低LS FeIII还原反应的活化能;室温57Fe穆斯堡尔谱进一步证实了充放电过程中LS FeIII的价态转化;XPS检测结果揭示了FeHCF晶格内NH4+N原子间能形成额外的氢键相互作用。所组装的水系铁离子电池全电池具备超高的能量密度(70.4 Wh kg-1),该数值达到了常规铁离子电池体系(26.7 Wh kg-1)的三倍。此研究为构建高性能水系电池体系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策略,该策略不仅适用于水系铁离子电池,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多价离子电池体系。



图文解析
1


1FeHCF正极的工作机理示意图:a)常规Fe2+单离子脱嵌引发正极结构坍塌;b-dFe2+NH4+协同共嵌入诱导FeHCF晶格收缩,激活LS FeIII,实现FeHCF正极比容量和循环寿命倍增。



2


2FeHCF正极的物构特性表征,包括SEM/TEM/EDS/拉曼/红外/穆斯堡尔谱测试结果(g中插图为FeHCF中高/低自旋铁的电子态示意图)。



3


3FeHCF正极a-f)在不同电解液中的半电池测试结果,g)在满充/满放状态下的室温57Fe穆斯堡尔谱。




4


4FeSO4+NH4Cl电解液中,FeHCF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a-b)原位测试结果图,cXPS谱图,(dEXAFS谱图,e)小波变换谱图及其(f-g)在不同阳离子嵌入阶段下的态密度图和差分电荷密度图。



7


5a)全电池结构示意图,b-d)不同电解液中的全电池性能对比,e)电池组驱动LED灯板照片,fPBAs正极所组装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对比图,g)不同正极材料的成本对比及h)主流铁离子电池的性能参数雷达图。

12px; font-family: Optima-Regular, PingFangTC-light; letter-spacing: 0.034em;">


总结与展望


研究证实了一种Fe2+/NH4+双阳离子共存储策略,使得FeHCF正极在水系电池应用中实现了比容量和循环寿命的倍增。研究发现,Fe2+嵌入FeHCF可引发其晶格收缩,改变LS FeIII的配位环境,有效降低其氧化还原反应的活化能,并成功激活LS FeIII位点,促进氧化还原反应转化深度;协同嵌入的NH4+可占据其它活性位点,提升正极比容量。此外,NH4+FeHCF骨架中的N原子能形成稳定的氢键,防止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坍塌,增强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FeHCF正极在4 A g-1的电流下展现出高达162 mAh g-1的比容量,其循环寿命也远超Fe2+NH4+单阳离子存储体系;所组装的(-)AC‖FeSO4+NH4Cl‖FeHCF(+)全电池实现了70.4 Wh kg-1的高能量密度,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8%。这一独特设计为构建高性能水系铁离子电池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策略,为未来的可实用化的铁离子电池系统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作者介绍


朱建慧,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发表于Nat. Commun.,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 ACS Energy Lett Small, Nano Res.等国内外SCI期刊上,累计发表SCI论文60余篇,引用次数3300余次,个人H因子30,单篇最高引用6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4项,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高校基金项目、企业合作横向项目等。


蒋建,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储能电池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工作。迄今在Nat. Commun.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CS Energy Lett.Energy Environ. Sci.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单篇最高引用2300余次,累计SCI引用12000余次,个人H因子46,荣获2020年重庆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国家级、重庆市级、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多次入选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榜单;与贵州磷化、重庆再升科技等企业合作,聚焦多孔碳/硬碳、磷酸锰铁锂、隔膜、硫化锂等产业化应用研究。


徐茂文,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为钠离子电池、室温钠硫电池和水系锌离子电池等,已经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转让4项。主持国家级、重庆市等课题20余项,曾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



有机定制合成网 » 低自旋铁活化与NH4+共嵌入策略构筑高容量长循环铁离子电池正极

咨询化合物定制合成与纳米材料 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咨询定制合成 购买化合物产品
在线营销
live chat
cache
Processed in 0.014047 Second.